如何遠離苦

如同在廣大森林中拾掇的幾片樹葉,
佛法所提供的知識僅是眾多知識的一小部分,
但是這一小部分,關係到生命中苦的解脫。
今天有幸聽聞一位研究佛法者的講解,
不談宇宙的始末、不談神通,回歸根本,
只談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境遇與改變之道。
我覺得相當有趣,以下分享幾點,歡迎一起討論!

1.就像一種人本主義的哲學:
不同於其他宗教,佛教的原始概念中不存在掌控人類的神。
我們的行為以及行為招致的後果,都完全是自己的責任。
佛是「覺者」的意思,他是百分之百的人類,
不具備超自然的力量,而是一位「人性的典範」,
佛說人應當「自作皈依」,且只能用自己的洞見與努力達到解脫。

2.鼓勵思考:
由於不存在掌控人類命運的神,
也當然沒有必須崇拜、維護的偶像或不可褻瀆的真理。
因此對佛教而言,「相信」這件事是毫無意義的,
甚至,忙ㄇ相信可能是對理解的阻礙。
釋迦牟尼時常與人辯論,鼓勵弟子提問、獨立思考,
畢竟只有當你自己覺得某些思想是正確、合乎道理的時候,
它才可能對你有所幫助。

3.沒有靈魂:
許多人誤以為佛教有「靈魂」之說,但其實佛教的核心為「無我」。
我們只是五蘊聚合而成,感官與意識,緣起緣滅便消散了,
本來就不存在一個非物質的、永恆的主體,
(就算有,那也和眼前的人生無關。)
那只是我們選擇相信的一種錯覺,或說「我執」。
許多煩惱皆因爲人執著於這種錯覺,而感到被傷害,
如果發現「我」根本不存在,這個乘載體驗的主體純屬想像,
便可以不受各種事物影響,不再升起紛擾的思緒。

4.無常:
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在不斷改變,
無論是物質現象或精神狀態,都無法永遠保持。
但是人常常希望抓住某些美好的片刻、抗拒改變,
因此會體驗到強烈的情緒張力,受到慾望宰割。
接納世事無常的本質,把注意力從種種期望移開,
只專注在眼前的此時此刻,就能感受平靜與自在。

5. 因果與業:
怎樣的因,只能導致怎樣的果,
但有因不一定會有果,就像種下了種子不一定會發芽,
因果之間還有「緣」這個要素,就像空氣、水分等條件。
至於「業」是行為的意思,不單指涉具體行動,心念的運轉也是造業。
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結果時,可以回推其原因,
卻不能肯定接下來將產生所預期的結果。
所以,常聽到的「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」是錯誤的,
因果與業的概念不應被當成前世今生的道德訓誡,
(那對解脫也沒有幫助,偏離了佛談論的主題。)
僅是簡單描述人世間事物發生的基本原則,
說明個人命運的走向是自己的想法、行為所決定,
而且任何時候,只要我們願意,就可以不再造業。

6.「苦」的解脫:
佛教說的「苦」,接近我們常說的「煩憂」,
並非一般意義的「痛苦」或「不好的事物」,
因為一般意義的「樂」也屬於佛教說的「苦」。
讓人快樂的事物,我們也會為它操煩憂,
例如,想著怎麼維持這份快樂或得到更多,
或擔心它消失或變質成痛苦。
「苦」的根源是「渴愛」,即各式各樣的渴望,
這些渴望永不滿足,造就了輪迴。
因此,真正的解脫,是所有渴望、所有煩憂全部淨空。
佛教要求修「戒、定、慧」的目的,
就是超越愚昧,理解真實,並實踐這些道理,
磨練、提升自己的心智,最終達到涅槃。
至於所謂的涅槃,已沒有話語可以描述,僅能親身體驗,
因為在此階段「我」的幻覺已經消滅。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托特塔羅每日抽牌解析- Knight of Disk 圓盤騎士

托特塔羅每日抽牌解析-Princess of Wands 權杖公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