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勞利談榮格:精神分析學的進步
處在佛洛伊德、榮格時代以及其他深層心理學域提倡者的時代,克勞利是第一位傑出的現代魔法師。他在這波運動裡詳細的探索,比起其他消縱即逝的理論更廣為流傳,無疑地他確實同步著手完成了其成就。他分享對於佛洛伊德性學重要性的欣賞,並借鏡榮格的比較宗教以及從心理學觀點探討的哲學,克勞利試圖將此轉化為類似的魔法實踐研究。 一九一六年刊登於《浮華世界》(Vanity Fair)的論文〈精神分析學的進步〉(An Improvement on Psychoanalysis),是對克勞利而言深層心理學最完整的分析。
《儀式魔法全書:下冊》,p.375
---
以往和大家分享泰勒瑪思想時,總會有朋友說令人聯想到榮格。
克勞利本人究竟如何評價榮格,其魔法觀又和精神分析、榮格心理學有什麼關聯呢?
本文將翻譯〈精神分析學的進步〉的部分段落,加上個人理解,希望與各位一起討論!
若對此主題感興趣,敬請把握最後時間報名11/1的線上導讀課程:https://reurl.cc/EZjm0K
〈精神分析學的進步〉副標題是「無意識的心理學——作為餐桌上的消遣」(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—for Dinner-Table Consumption)當時,心理學這門新鮮的學科是個流行話題,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愛恨情仇更是知識份子們家喻戶曉的八卦。該論文發表於1916年的12月,當時榮格已經和佛洛伊德決裂,並開始對神話的主題進行研究。他從1913年開始用「分析心理學」(Analytical psychology)一詞和佛洛伊德的「精神分析」(Psychoanalysis)區分。與將自己視為繼承者的老師分道揚鑣、又受到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的衝擊,榮格經過一段黑暗的低潮,並從中發掘了新的養分。克勞利雖然對榮格不乏冷嘲熱諷、頗有微詞,但仍在文末下了「每個人都應該要讀榮格」的結論。
「得知蘇黎世的榮格博士對弗洛伊德的某些結論感到遲疑時,我們不應該驚訝。他沒有將意志(will)與性(sex)聯繫起來,而是將性與意志聯繫起來。因此,在不知不覺中,他為一古老的魔法觀念之複興鋪平了道路——將意志作為自我(self)的動態面向。根據同修們的說法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明確目標(purpose);並透過人的形式,帶著其優勢和劣勢,執行該目標。這個真理用魔法的語言表達為「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都是一顆星」這句話......所以,我們再一次看到「科學」在她的老父親「魔法」面前優雅地鞠躬。」
最後一句話可能對某些讀者而言有點違和,畢竟現今人們普遍不把精神分析一脈的理論視為「科學」,因為它們禁不起客觀量化的考驗且充滿模糊的神秘色彩;但是對於20世紀的人們而言,那已經是研究心理最先進前衛的科學。而且,儘管難免有不合時宜之處,它們遺留下來的深刻洞見仍是現代諮商及各種治療工作的珍貴基礎,並在後人的手中被繼續改寫。回到這段克勞利的評述,他點出了榮格與佛洛伊德切割的關鍵,也就是對「性」的看法。佛洛伊德把「力比多」(libido)——拉丁文的「性慾」當作人類一切行為背後的動力來源,如果把人比喻為機器,「力比多」就是驅使機器運作的能源。當然我們會立刻想到,人的渴望有那麼多種,怎麼會只有性呢?佛洛伊德可能會回答你,人是「多項性變態」(polymorphously perverse),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性慾望滿足的對象,只是自己對此沒有意識而已。榮格對這樣的觀點其實一直都帶有疑慮,直到他寫下《轉化的象徵》的末章〈犧牲〉,正式提出了在亂倫主題上與佛洛伊德背道而馳(儘管用詞微婉)的觀點。
佛洛伊德認為兒子早年的慾望對象是其照顧者母親,他嫉妒父親、想要取而代之;然而這是不可能也不被允許的,這種慾望導致的心理衝突就是「伊底帕斯情結」。當佛洛伊德的個案在夢中出現亂倫相關的意象,他傾向直接解讀為一種隱密的性慾之表露。但是榮格卻認為亂倫有更深遠的意義,可以在各種神話文本中窺見,因為神話就是集體的夢。在這層意義上,亂倫並非滿足性慾,而是想退行回早年與「母親」融為一體,完全安全、舒適的精神狀態。「母親」不是那位血緣上的母親,她象徵著自然、宇宙、靈魂的起源、廣大的無意識。亂倫的慾望,為回歸本源的渴望,而「犧牲」是打破與「母親」合一的舒適,拒絕被吞噬,從子宮重生,成為獨立的個體。個人的成長,乃至整個世界的進步,都有賴這樣的過程。
所以,克勞利才說榮格「沒有將意志與性聯繫起來,而是將性與意志聯繫起來。」他放棄了佛洛伊德把一切意志還原為性的想法,認為性是意志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。人並非只受到生理需求制約的動物,人還有靈性的本能,那就是追求心靈的完整與平衡。這點也和克勞利對魔法工作的看法有一些不謀而合之處。克勞利於〈義務〉(Duty)一文中條列出人的責任,其中一條是:「不要壓抑或限制你天性中的本能;而是將一切盡善盡美地奉獻給你唯一的真實意志。」因為「每個男人和每個女人都是一顆星」,所以「每個存在,就像你一樣,是宇宙的唯一中心,與你自己的存在完全不同,甚至無法同化。」我們化身為人是為了透過這好壞參半的載體完成獨立的目標,每個人的意志都是絕對自由且崇高的,應當予以尊重。成為人必定是一場自願的、從無限進入有限的「犧牲」,卻能換來實現意志的可能。(另外可參見「倒吊人」:https://reurl.cc/bnN616)
「然而,榮格博士在有意識的思考中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。但他清楚地看到,神經官能症和精神錯亂源於壓抑,源於慾望與抑制之間的內在衝突。並且他確實顯然接受了『力比多』(libido)的完整定義,即魔法意義上的意志。......無論如何,讓我們為『將人類的每個想法與性聯繫起來的乏味而愚蠢的嘗試』已經被遺忘而感到高興;或者,如果你願意這樣說,我們現在必須用更廣泛的象徵來解釋性,理解並實現古代和現代對潘神(Pan)的崇拜,因為它比幾乎任何其他概念都更充分地擁抱宇宙。」
克勞利顯然覺得魔法的層次比心理學來得高;不過從讀者的角度來看,我認為心理學對克勞利魔法的理解非常有幫助。從上述對「力比多」(libido)定義的見解,我們就能發現克勞利惡名昭彰的「性魔法」絕對不是單純對性慾滿足的關注,而「必須用更廣泛的象徵來解釋性」。泰勒瑪的神話故事中,努特(Nuit)與哈迪特(Hadit)結合產下荷魯斯(Hours),顯示了心靈兩極整合所帶來的狂喜。該能量存在於自古至今各種神秘象徵當中,也為生命的各種面向帶來豐饒與更新的循環。
〖參考資料〗
AN IMPROVEMENT ON PSYCHO-ANALYSIS:https://reurl.cc/vgK1EN
THE COLLECTED WORKS OF C. G. JUNG:https://reurl.cc/2olg7X
Duty:
https://reurl.cc/MkMd9m
留言
張貼留言